close

代表瑞典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,更重要的,他是今年坎城金棕櫚獎得主!!講述前身為皇宮的當代美術館「X-Royal Museum 」的館長,在宣布新展覽「The Square」的同時,卻搞丟了錢包與手機!片中館長因為東西遭竊,所以找了他的下屬幫忙揪出竊賊,錢包找到了,卻意外讓個貧民窟的孩子被當成竊賊,另一方面館長與藝文記者的一夜情,也讓他很頭痛...好死不死,美術館的行銷計畫整個走針,最後這個標榜著崇高理想的「THE SQUARE」展覽,只落著一個不勝唏噓的名。

  

我非常喜歡抓狂美術館。極盡所能的挖苦知識份子與中產階級,可笑的是,它是拍給中產知識份子看的!片中男主角也就是當代博物館的館長,就是個偽善的代表人物,卻也是推動這一個主旨爲「找回信任」的負責任,在台上對著附庸文雅的知識份子,講述清高理想,私底下卻無法屢行這樣的原則。

導演在片中製造了許多陷阱給觀眾,看似喜劇的橋段,但在笑點過後迎來則是坐立難安的焦慮,例如片中的行為宴會廳藝術表演,扮演猿人的男演員在大禮堂上失控的表演,卻也意外揭露觀看表演的風雅名士,正如同他們自以爲是的來欣賞藝術,卻也被藝術給反嘲了一番,導演很有力的抨擊一番總是高高在上的菁英。

 

看似風度翩翩又富有學問的館長,其實掩蓋不住他用高姿態在看待眾生的眼神,而導演也在片中轉場與空景皆用來捕捉街友與移民的身影,和主角的世界形成強烈對比。

  

電影片名非常有趣:The Square,翻譯為「廣場」「方型」而在電影中的展覽,就是在廣場中劃設ㄧ個方型的框,他們如是說:「廣場是信任與關懷的殿堂,在裡頭,我們有同樣的義務與權力 」我更喜歡香港片名翻譯,叫做「方寸見人心」,這個方框這個廣場,喚回人們找回信任了嗎?信任是相對的,精英霸佔著階級,卻也帶頭做出岐視與不信任。北歐電影的影像風格正如他們所居住的地方,冷洌極簡,像是芬蘭導演阿基郭利斯馬基,而且兩位導演今年的作品「抓狂美術館」「希望在世界另一端」都不約而同的觸及到北歐的移民問題,這也是歐盟今年最煩惱的事,兩位導演一個選擇用批判一個選擇人本關懷。

  

瑞典自栩為社會福利國,幸福指數全球前十,卻有嚴重的階級問題(或移民問題),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任問題,這個部分可以延伸的從電影龍紋身的女孩中發現。我不是瑞典人我也不居住在北歐,我很難去判斷他們的國情,但是我敢說,這樣子的嘲諷和批判,放諸四海而皆準,這也是我常說的,我們都希望成為知識分子,但那不是人之間的分隔線,但事實上,荒謬與弔詭的社會情結,大多產自於精英階級與知識份子,得了吧,被批判是你這個身分的責任。其實我挺訝異坎城金棕櫚頒給抓狂美術館,但又不意外的是,若得奬的電影沒有讓你訝異那他就不是金棕櫚了,但外國媒體給予的評價其實很兩極,我不確定是否這些影評人,就是被嘲笑的這一群人。

電影中不免微微的戲謔一番「藝術」,但我相信這不完全是導演的本意,藝術的出發點絕對源自於人性,是否每個人理解藝術,我認爲,無解。但片中有個展覽,印象深刻,放置了無數的小石堆,牆上寫著「you have nothing 」你一無所有,我倒認為,正解。

  

電影最後回到主題,男主角為了找回錢包,而讓小男孩被當竊賊的事情,讓他非常懊悔,他希望可以補償與道歉。但他的不信任與高傲所造成的傷害,卻也無濟於事了,也找不到那個男孩了,如同我們的生命一樣,許多事你想補救,她或他也不需要了,最後拿下你那可笑的自尊與虛偽,才是片中最真實的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電影成癮症候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